據《重慶商報》8月30日報道,為了騙取征地補償款,重慶市南岸區(qū)居民張洪竟然打起八旬老母的主意,讓她與一名40歲的墊江縣男子假結婚,從而騙得補償款7.9萬元。近日,墊江警方破獲了這起詐騙案,以涉嫌詐騙國家財產對張洪等人采取了強制措施。
為了多獲補償款不惜讓八旬老母再婚,張洪此舉不敬不孝,違背道德倫理,應該受到譴責。事實上,拆遷、征地引發(fā)的突擊離婚或結婚,這種現象并不鮮見,大家都心知肚明,“閃婚”、“閃離”只是為了獲得更多補償和更好的安置。但是,你不能因此說人家就是假結婚、假離婚,因為,結婚、離婚是真是假,當以是否辦理結婚、離婚手續(xù)為準,只要辦理了手續(xù),就意味著獲得了法律的確認,就是真結婚、真離婚,無論其目的是什么,無論“閃婚”之后是否“閃離”以及“閃離”之后是否閃電復婚,都為法律所允許,即都是公民的合法權利。
張洪此舉是否涉嫌詐騙呢?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。所謂詐騙,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,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,“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”是其關鍵。假設張洪并沒有讓母親去登記結婚,而是偽造一張假結婚證,并以此獲得補償款,這顯然是“虛構事實”,涉嫌詐騙。但是,張洪確實讓老母親登記結婚了,如上所述,這不是假結婚,而是經過法律確認的真結婚,故不是“虛構事實”,至于“隱瞞真相”更是談不上。在此過程中,張洪既沒有偽造什么,也沒有隱瞞什么,盡管目的不光彩、手段不道德,但他只是鉆了政策的空子,并且是以不違法的方式鉆了政策空子。對于普通民眾來說,“法無禁止即可為”,不違法即為合法。如果是一名官員這么干,也許可給予黨紀政紀處罰,而一個普通民眾這么干,除了道義上的譴責似乎對他無可奈何。墊江警方以涉嫌詐騙國家財產對張洪等人采取強制措施,我認為是沒有道理的。
張洪所鉆的政策空子,是他所在開發(fā)區(qū)按“人頭”發(fā)放征地補償款,多一個人就可多得7.9萬元補償。正因如此,當地居民中爆發(fā)了一股“閃婚”、“閃離”浪潮,也就是說,像張洪這么干的居民并非個別。政策有空子可鉆,顯然不是“張洪們”的錯,而是政策制定者的錯,說明他們制定政策時估計不足、考慮不周、失之嚴密。不嚴密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必然出問題,這個責任應該由政策制定者承擔,而不能苛求所有民眾都大公無私,對政策空子視而不見。不鉆政策空子值得贊揚,鉆政策空子應受譴責,但這是道德層面的事,在法律層面,顯然不能讓民眾對政策漏洞負責,更不能讓他們對政策漏洞帶來的后果擔責。
實際上,任何政策都不可能完美,都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漏洞,區(qū)別只在于漏洞的大小,因而鉆政策空子的行為古今中外都有。而且,越是法治成熟國家,政府或法律對鉆政策空子行為似乎越是無可奈何(當然這并不表明他們不會進一步完善政策)。在某種意義上,這種無可奈何是恪守權力和法律邊界的體現,也是尊重公民合法權利的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