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周作人(資料圖)
龔選舞,1923年生,1946年進入南京《中央日報》擔任記者和駐臺北特派員。龔選舞親歷了很多歷史關(guān)鍵時刻,如胡宗南進攻延安,他是首批親歷的記者?!兑痪潘木艊迮_前夕》(龔選舞著,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)記敘了龔選舞眼中,民國政府如何在兩年之內(nèi)急速由盛轉(zhuǎn)衰,被經(jīng)濟拖垮、被共產(chǎn)黨打垮、也被學潮鬧垮的過程。
大約是1979年的一個夏日,在紐約一家僑報里,當我編完了一天的報,正準備出門散步舒展筋骨之際,一位澳洲青年學人突然來訪。由于彼此素昧平生,初時我不免有點驚詫,許是他看出我表情有異,巧笑著打開了他一口的京片子:“龔先生,我不遠千里而來,主要目的便是和您談談周作人先生。據(jù)我所知,當年在南京采訪過周先生受審經(jīng)過的只有您和中央社的沈宗琳先生。不久前,我曾在臺北見到沈先生,他說您對這段經(jīng)過知道得更為清楚,因此,我才趕到美國來拜訪您老……”
“為什么你對周先生的事如此專注呢?”我打斷了他的話頭,問了一句。
“因為我正在研究中國文學,所選的博士論文題目也正好是周作人的散文研究。不幸周先生已經(jīng)故世一十二年,因此,許多有關(guān)他老人家的事跡,我只好分別就教于他一生各階段中認識他的各位了?!彼\摯地說。
文人雅士何以成漢奸
聽到這位年輕人的解釋,一時,我不禁跌進了往日回憶。記得那該是1946年夏末或是秋初,當時我從牯嶺夏都采訪歸來,報社鑒于我在大學專攻法律,特別指派我負責審理漢奸的新聞采訪。當時京滬各報采訪組人少事多,未把審奸新聞列為優(yōu)先采訪對象,所以除了周佛海、梅思平、丁默邨等巨奸大惡的審判及處決特別引人注意之外,其余如王蔭泰、江亢虎、周作人,甚至有“老牌漢奸”之稱的殷汝耕的審理,都草草率率近乎虛應故事。猶憶在后一類的審理中,一切過程總是那樣平平板板,死氣沉沉。通常,負責控訴的檢察官在有氣無力地宣示千篇一律的起訴要旨之后,即行離席他去,而在審判長照例訊問被告姓名年籍及犯案情節(jié)之際,兩位陪審推事也多在公案中翻閱其他案件,只有可憐的書記官坐在一旁,奮筆疾書地記錄下全部案情。
在這些不太引人注意的審判中,旁聽記者席上,也多半只有沈宗琳兄、《朝報》的繆雋和我三人。不久,身任中央社編輯部副主任穩(wěn)握編輯部大權(quán)的宗琳兄晚間事忙,白天無法自始至終聽審,而繆兄也改而任職法庭,因此記者席上有時便只剩下我孤家一人,這大約就是宗琳老哥認為我對周案“知道得更為清楚”之故吧。
人的腦筋就是這樣靈敏,想了這許多,其實不過剎那光景。這天,很快地回過頭來,我便問那位遠道來訪的博士候選人究竟想知道一些什么東西?
“首先,我想請教你,周先生是否非常優(yōu)雅、飄逸?”他急切地問。
這真是個絕好問題,一個人在讀了周作人這位散文大家的《永日集》、《秉燈談》、《苦茶隨筆》、《雨天的書》和《苦竹雜記》之余,對這位苦茶齋主抒發(fā)性靈、表現(xiàn)閑適的筆鋒,必有所感,從而也都認為他是淡泊的隱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