貧窮深處的孩子們。
教育,是治窮的根本出路
人們說,在涼山州,老涼山地區(qū)的貧窮如同“非洲”,而以州府西昌為中心的安寧河谷富庶如同“歐洲”。除了顯而易見的自然條件的差異,究竟還有什么造成了嚴重的兩極分化?
行走在涼山州最為貧困的老涼山地區(qū),常常聽到當地干部講起這樣的故事:政府給每家發(fā)山羊,希望發(fā)展高山畜牧養(yǎng)殖,結果村民們每月吃掉一只,沒有多久就吃光了……
有人將貧窮歸因于懶惰、愚昧,但在記者多日的采訪中,卻深深地感受到,這一切只是表面現象。
記者在普格縣采訪時,一位年輕的彝族緝毒民警吉克日聰感嘆道:“過去普格因毒致貧的情況普遍,很多人沾染毒品的原因是由于愚昧。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與他所受的教育息息相關。只有接受了教育,才能明辨是非,也才能從根上改變貧窮?!?/p>
如今,教育成為涼山州委、州政府發(fā)展的重中之重。
2014年該州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、邊遠艱苦地區(qū)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、新改擴建幼兒園等各類項目建設514個,建設面積超過40萬平米。全州中小學D級危房校舍全部拆除,72萬名學生享受“營養(yǎng)餐”、24.2萬名學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補助、10.44萬名學生享受高海拔地區(qū)取暖補助、10.46萬名學前教育兒童享受保教費減免、2.42萬名學生享受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助學金,全州義務教育在校學生達到72.16萬人……
人是脆弱、渺小的,容易被環(huán)境裹挾,人的精神風貌不易在一朝一夕間改觀,無論一個地區(qū)還是一個民族,都需要以開放的胸懷順應時代潮流,才能獲得進步與發(fā)展。
在地處安寧河谷的德昌縣,距離縣城12公里的小高鎮(zhèn)的杉木村是當地為數不多的彝族聚居村落。
盛夏時節(jié),杉木村彝族老支書胡子坡家退耕還林種下的12畝核桃已經掛果,一家人樂呵呵商量著家庭農場的發(fā)展。作為杉木村德高望重的家族族長,胡子坡帶領鄉(xiāng)親們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規(guī)民約,對沾染毒品的村民毫不留情,絕不容忍,一經村民舉報,一律交給公安機關處理。因此,在杉木絕少聽到吸販毒的事情發(fā)生。
近年來,德昌當地通過大力發(fā)展林果、蠶桑、烤煙產業(yè),使當地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。2014年,德昌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1253元,超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。
記者在小高鎮(zhèn)蹲點調研時,感受最深的是當地干部扎實的作風。每天天剛蒙蒙亮,除書記、鎮(zhèn)長外,所有包村干部全部下村,在偏遠的村落,只能騎摩托車甚至步行。深一腳淺一腳,收獲的是老百姓的信任和日益發(fā)展的經濟。
近日,記者正好趕上縣上收蠶繭的日子。清晨7點,干部們就趕到收購點協(xié)助蠶農售賣。為了幾毛錢的差價,老百姓求助鎮(zhèn)干部。作為“父母官”,自然義不容辭地上前相助?!澳茏尷习傩斩鄴臧偈畞韷K錢,工作就不算白做。”小高鎮(zhèn)副鎮(zhèn)長楊昌榮說。
“德昌的發(fā)展與當地基層干部的作風緊密相關,”德昌縣委組織部部長張應聰說,“只有基層干部告別等、靠、要的思想,他們的干勁才能帶動大批勤勞致富的老百姓?!?/p>
一百元錢和一支發(fā)夾
連續(xù)一個多星期的采訪,記者留下了無數照片。真的沒想到,因為在微信朋友圈所發(fā)的幾張圖片,平日里幾個聯(lián)系并不多的朋友直接轉來數千元錢到賬戶,讓記者再遇到貧困的孩子時,替他們略表一些心意。
昭覺縣新城鎮(zhèn)拖都村離縣城并不算遠,但從不通路的地方下車,爬上山需要一個小時,這里身處高山、土地貧瘠,異常貧窮。剛到山下,記者一行就發(fā)現一個十來歲的女孩正和母親在山腳下打水。她叫吉布牛牛,11歲了,父親去世后和母親相依為命,每天母女倆要下山三趟背5公斤的水,用來飲用和喂養(yǎng)牲畜。
記者想起朋友所交與的“任務”,急忙從錢包里掏出了一百元錢,遞到吉布手上。拿著錢的一瞬間,姑娘表情有些錯愕,她扭頭望向母親,母親抬起手擺了擺,似乎讓她趕緊謝謝這個大哥哥,女孩有些害羞,沒有說話,不過笑得格外的甜。
在一個多小時的上山途中,我們始終覺得有人跟在后面,一回頭,是吉布!她還在沖我們抿著嘴傻傻地笑著。再一回頭,她又扭過身,似乎怕我們發(fā)現。在接下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中,吉布始終跟著,她沒有說過話,就這么靜靜地跟著,幸福地笑著。
直到快要下山了,吉布還在,怕她再跟著我們下山走來回路,記者把她叫了過來,拍了一張合影。此時,吉布突然從頭上摘下一個東西,放進記者手心——是一支紅色的、卻掉了不少漆的舊發(fā)夾。這一定是一個十來歲年紀愛美的姑娘,最心愛的東西。記者急忙強忍著淚水轉過身,卻早已淚流滿面。
真的不太確定,在這個極其貧困的村子里的孩子是否見到過一百塊錢,但記者知道,她一定明白別人是在對她好,她用她自己的方式,在表達著“感恩”。
下到山腳了,記者又回頭望向了我們分別的位置,遠遠地瞧見了一團黑影。
一定是她!
調研結束,隨著扶貧小分隊所采寫的稿件在全國的播發(fā),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了貧困。短短幾天,記者便接到了來自全國各地十余個電話,都想幫助貧困的孩子們,這種感覺真的很幸福。
一年以后,馬依村是什么樣子?大涼山是什么樣子?我們不知道。但我們一定會再回馬依村看一看;再去看一看那個曾經送過記者發(fā)夾的姑娘。
·凡注明來源為“海口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等作品,版權均屬??诰W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網絡內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26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