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
新華社記者胡浩、施雨岑、李亞紅
課外輔導班火爆,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熱議的現(xiàn)象之一。課外輔導究竟是課內教學的有益補充,還是應試教育的產物,給孩子增加負擔?應該如何看待和正確引導課外輔導熱?代表委員們給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。
北上廣深七成學生“補課”
3日下午,全國政協(xié)委員俞敏洪在進入人民大會堂時被媒體圍住,不少記者想聽聽他對課外輔導行業(yè)市場火爆的看法。
近年來,校外輔導似乎已成為孩子們課余時間的“標配”。中國教育學會發(fā)布報告稱,2016年課外輔導行業(yè)市場規(guī)模超過8000億元,參加學生規(guī)模超過1.37億人次,
輔導機構教師約700萬至850萬人。報告顯示,我國參加課外輔導的學生約占全體在校學生總數(shù)的36.7%,在北京、上海、廣州、深圳等大城市,更是高達70%。
“我認識的人中,就有不少讓孩子上課外輔導班的,孩子每天晚上9點都不一定能回家?!遍L期關注教育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楊林花說,“其實孩子的學習成績未必有變化,但是家長覺得,別人的孩子都在上,萬一我們沒上,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?”
家長們焦慮,是因為孩子成績的好壞,可能會決定他未來能獲得的教育資源質量的高低。全國人大代表、太原理工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李瑞豐說:“課外輔導機構火爆,與家長盲目跟風有一定關系。每個人都希望孩子能上清華、北大。這種焦慮的心態(tài),家長首先要調整,要冷靜理智?!?/p>
他認為,個別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,重應試教育、輕素質教育,也是“補課熱”的“推手”。
看待課外輔導熱應用“兩分法”
在采訪中,代表委員們認為,家長的焦慮心態(tài)、應試的要求客觀上助推了課外輔導熱,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、教育文化需求的增加、社會的發(fā)展和進步,則是校外輔導行業(yè)快速發(fā)展的根本原因。
“校外輔導教育在我國發(fā)展勢頭很好。隨著經濟社會發(fā)展,公眾提高自身素質的需求不斷攀升,對知識、技術的渴望以及個人職業(yè)生涯發(fā)展的需要,加劇了對于教育的多元化、個性化和專業(yè)化需求;另外,稀缺的優(yōu)質教育資源與公眾的迫切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,這使得不同類型和規(guī)模的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大量涌現(xiàn)并迅速成長?!比珖f(xié)委員、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說。
“校外輔導教育市場的存在是合理的?!比珖f(xié)常委、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認為,課外輔導可以滿足不同孩子個性化、多樣化的學習需求。課外輔導是不是增加了孩子的負擔,取決于兩個因素,“其一,如果孩子有興趣,就不會覺得是負擔。比如這次詩詞大會的冠軍,背了那么多詩詞,如果是任務那就是負擔,但是她有興趣而且有天賦,那就是樂趣了。其二,孩子負擔取決于家長的目標,現(xiàn)在所有家長都把孩子的目標定為上名牌大學,這就造成負擔?!?/p>
用理性給課外輔導班“降虛火”
針對目前一些課外輔導機構良莠不齊,家長盲目從眾等現(xiàn)象,代表委員們給出了自己的建議。
俞敏洪說,當前課外輔導市場應由快速擴張轉向規(guī)范調整,加強內部管理,著力提升品質。
鐘秉林認為,首先要完善教育培訓規(guī)范管理機制和市場競爭機制,建立教育培訓信息服務系統(tǒng),引導教育培訓市場有序競爭,為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發(fā)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(huán)境。其次,要加強師資能力建設。同時,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要轉變觀念,遵循教育規(guī)律,堅持以質量求生存,處理好公益性和營利性的關系,把精力真正放到改善培訓品質上來。要突破應試教育的桎梏,針對教育培訓市場的多樣化、個性化和專業(yè)化需求,明晰培訓目標和規(guī)格。
對于家長和孩子在課外輔導方面的選擇,作為一名中學教師,全國人大代表李杏玲建議:“好的課外輔導并不是機械重復課堂的知識,而是要激發(fā)孩子的學習興趣,查漏補缺、解決他們存在的知識短板,讓他們能通過一道題學會一類題,舉一反三,觸類旁通?!?/p>
教育研究表明,機械重復的學習不僅壓抑了孩子的興趣與個性,而且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與創(chuàng)造力。只有遵循孩子的身心發(fā)展和教育規(guī)律,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教育質量。比如用圖文并茂的書籍、插圖配樂豐富的多媒體學習資料帶給孩子閱讀的樂趣,用生動活潑的講解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效率。
“所以,家長要加強鑒別課外輔導質量的能力,同時讓孩子培養(yǎng)良好的學習習慣,讓他們以利于身心健康的節(jié)奏去學習?!崩钚恿嵴f。(參與記者張辛欣、王菲菲)
?
?
?
?
相關鏈接:
寶寶入園公辦OR民辦家長很無奈
學生家長:還用老眼光看待早戀會出大問題
小學性教育課本被家長吐槽尺度太大 出版社回應
手機控家長注意!海口部分商場護欄較低 出門要看好娃
?
·凡注明來源為“??诰W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等作品,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網絡內容從業(yè)人員違法違規(guī)行為舉報郵箱:jb66822333@126.com